【資料圖】
2008年,21歲的少年徐凱(化名)因為做虛擬網店生意,與父母頻繁產生矛盾。那年春天,他被父母騙去臨沂第四人民醫院。那里有位著名的“治網癮”專業人士楊永信。
在那里,徐凱和很多年輕人一樣,經歷了“十三號室”的電擊治療,互相舉報的同盟關系,以及層層分明的金字塔式權力結構。四個月后,他“痊愈”了,離開了網戒中心。
但之后的這十幾年,他似乎一直生活在“十三號室”的陰影之下。電擊消失了,楊永信消失了,但一些印記仍然留在他身上:他發現自己很難信任別人,生活里的朋友很少。他早就學會了在父母面前假裝孝順,扮演一個乖巧的兒子。
徐凱說,所謂的戒網癮,一切靠電擊維持。表現好一點,電擊輕一點,表現差,那就電量高一點。換句話說,如果表演不投入一點,你就是拿生命開玩笑了。每周一,一個類別里最差的就要去做電擊,比如疊被子最差的,或者表現太興奮,或者舉手的高度不標準。這些平時靠班長記錄,也可以是班委、互相舉報。
徐凱說:“我媽媽到現在都很崇拜楊永信,覺得他是個好人,非常正確。2009年還是2008年過年的時候,我又被送過去一次,父母對我很不滿意,一定讓我去,我趕緊跟他們說好話?!?/p>